吴昊莺:就读于公司物流管理0782班,中共预备党员,现任班级学习委员、会计0986班班导。07-08学年度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、学院一等奖学金、三好员工等;08-09学年度获得了国家奖学金、 学院特等奖学金、CET单项奖等,可谓大家学习上争相效仿的模范。
近日,公司员工新闻通讯社的记者走进了物流管理0782班吴昊莺同学的个人世界,就学风建设这个话题进行了探讨。
初次见面,感觉她是一个乐观、开朗、豪爽的女孩子,两个酒窝是她特有的标志,当记者说明来意之后,她便爽快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,同我们一起分享了她自己的学习观。(以下吴昊莺同学简称吴,记者简称记)
记:最近,学校对学风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层次的完善和改革,比如在考试政策、奖学金评定办法等方面都有所体现,对此,你对学校这一举动有何看法?
吴:我对学校的做法表示赞同,因为大学校园与中员工活有着明显的不同。首先,在中学时代班主任主要起辅导和教育作用,而在大学里,大家都进入了成年人的行列,更多的时候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。班主任不会再那么步步跟随、谆谆告诫,而更多的只是间接的引导。但是,即使有再多的不同,员工的本质工作仍是学习。因此,学校对这些制度的规范很有必要,比如在考试制度的规定上,看似很严格,但也是希望借此来消除同学们在考试中存在的侥幸心理,从而激励大家努力向上,扎实基础,树立忧患意识,开展学习上的公平竞争。
记:就我们校园中的学习风气,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?
吴:其实,如果走进图书馆和教室,你会发现有一大部分的员工还是保持着优良的学习品质,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的坚持不懈。但是,如果与名校相比的话,我们必须承认,校园中的学习氛围还有待提高。甚至有一小部分的同学仍每天沉迷于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,以至于荒废了学业,浪费了青春。
记:对于那些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学习重要性的同学,你想说些什么呢?
吴:我想,对他们来说,制定一份大学阶段的计划书是很有必要的。在这份规划书中,要根据专业的需要,填充自己的知识框架,力求从本质上认识自己,给自己以合理的定位。并能结合自己的兴趣、爱好,培养优势能力,为今后步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。
记:结合你身边所接触到的人和事,就学校加强学风建设这一方面的内容,提出自己的想法?
吴:我觉得学校除了在完善员工守则规范的同时,还应注意对在校老员工自觉性、纪律性进行教育和培养。也许这样的提法跨度很大,但是我认为对于学风建设方面,学校还是很有必要从这一方面着手解决问题。因为在大学课堂上没有了老师的约束,更多的时间需要自己进行自主性的学习。就我所接触到的大一、大二的学弟学妹们,他们普遍在大学中都呈现出了一种迷茫的心理状态,面对完全不同的环境让他们无从适应。随着时光的消逝,使他们渐渐成为了理直气壮的“啃老一族”,但却不明白总会有失去爸妈臂弯的一天,等到那时已是“亡羊补牢,为时已晚”
。
记:你可以向大家来透露一下自己的人生计划吗?或者是对自己三年以来的老员工活做一个总结?
吴:对于每个人而言,人生计划都是有阶段性的,这个阶段的梦想实现了,就会投身到下个阶段中。这三年老员工活对我而言亦是如此。大一的时候,我认识到除了抓好学习之外,还要注重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培养。因此,我积极担任了班上学习委员及员工会学习部干事,并主动代表班级参加了一些学校的活动;大二,源于对写作的爱好,参加了学校学通社,成为采编组的成员,在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,也结识了很多朋友,在那一时期通过自己平时的努力,成功地攻克了英语四六级;大三,我的目标就是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为大四的考研做准备,希望花合理的时间做有效率的事情,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。
记:对于公司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,你心中有怎样的愿景?
吴:我为自己设立的座右铭是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;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。在我的求员工涯中,它伴随着我经历了无数的成功与失败,让我怀着勇气和力量去面对一切问题。因此,在学风建设方面,我也希望大家都能设立一个自己的座右铭,坚信“天道酬勤”,立足一个新的起点,去开创自己新的人生。我相信,只要大家齐心协力,优良的学风会常住我们的校园。
采访过后,吴昊莺同学又同记者谈起了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:“在大三这个关键时期,自己的课余时间几乎都是在图书馆里度过,但偶尔也会适当的放松一下,比如听一听音乐、逛逛书店、在校园里小溜一圈,感觉很惬意,枯燥的学习生活变得顺畅起来。其实,学习本是一件轻松简单的事情,就看你用怎样的心态来面对了。”
记者感悟:有人把大学比做一个幸福的象牙塔,有着五彩斑斓的生活,可是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,你是理智的面对学习、生活和感情而自律、奋发图强呢,还是沉溺于惊险刺激的游戏中不能自拔而荒废了学业,决定权还在于你自己。经过这次对吴昊莺同学的采访,我被她默默追求人生目标的信念深深感染了,她让我明白了“学风建设,花开才有声”这个道理。对于这项“重大工程”,我想不仅是学校创品牌、谋发展的必要之举,更应该是校园里每位莘莘学子的份内之事。(记者:杨晓莉;摄影:朱书卉)